粤剧名伶旧照片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20 作者:李耀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这是在一九五七年夏天摄于广州东山二沙岛的当年青年红伶合照。
照片中分别是林小群、陈小茶、陈笑风、李艳霜、罗家宝、郑绮文、白超鸿、练玲珠共八人。据白超鸿等人回忆,这张照片是大家参加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时,在课余时间合影的。
笔者近日采访了“粤剧界活字典”之一的粤剧老艺术家叶兆柏老师。叶兆柏老师说,照片应该是1958年省市粤剧团大合并前的1957年合影的。照片中的李艳霜鲜为人知,由于李艳霜身材高大,说话较粗亢,有点男子性格,戏行内称她为“大牛霜”。
照片中分别是林小群、陈小茶、陈笑风、李艳霜、罗家宝、郑绮文、白超鸿、练玲珠共八人。据白超鸿等人回忆,这张照片是大家参加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时,在课余时间合影的。
笔者近日采访了“粤剧界活字典”之一的粤剧老艺术家叶兆柏老师。叶兆柏老师说,照片应该是1958年省市粤剧团大合并前的1957年合影的。照片中的李艳霜鲜为人知,由于李艳霜身材高大,说话较粗亢,有点男子性格,戏行内称她为“大牛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广州有珠江、永光明、新世界(行内称珠永新大班)等超百人的大型班,中型班有“东方红剧团”,主要由陈笑风、梁国风、李艳霜等组成。陈笑风为文武生,李艳霜为花旦。李艳霜的表演特点是非常入戏,对戏剧人物的刻画恰到好处,但声线干,沙哑,既有子喉又有平喉。1955年前后,“大牛霜”在与陈笑风拍档表演的古装戏《晴雯补裘》中,她的表演身段、人物表演生动入戏,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叶兆柏回忆,五十年代初,广州东山恤孤院路附近,集中了省市粤剧的团体和老倌,当年的东山是建国早期粤剧振兴的重要基地。1953年初在东山先后成立了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工作团(由广州曲艺大队为基础)。
1954年,政府在对粤剧“改戏、改人、改制”的基础上,省市戏曲改革委员会举办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招收了大批二、三十岁左右的粤剧青年演员参加集训,上文照片中的人员均是当年集训班的成员。集训班的课程主要关于演员道德和如何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由李门、郑达、黄宁婴讲授演员道德课,靓少佳、曾三多、靓少英等讲授传统表演艺术课,还作示范表演。当年,学员们还学习表演技巧和程式,有“大架”、“配马”、“韦佗架”等,“手桥”则从一二三牛角槌开始到“打和尚”全套程式。“靶子”则从一二三十字佩剑到“长胜败”。当时的戏曲改革委员会将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的学员视为是粤剧艺术承先启后的中坚力量。
为了抢救传统和培育人才,学习班李门、杨子静、林仙根、林堃等四人小组到粤西搜集记录了传统剧目《李槐卖箭》、《七状词》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在广州的老艺人曾三多等整理演出《斩二王》,1956年底,从广西请来老天寿、叶炳才等老艺人,汇同广州的老艺人苏民生、卢九、郭式等向学员授课,还向学员口述了一批传统剧目,为集训班的青年学员打下了良好的传统艺术基础。
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培训的一大批青年演员,为1957-1958年间粤剧国营剧团的大调整作了人才的准备。1957年底成立的广州粤剧团(1958年由省、市粤剧团及各民营剧团大合并后,定名广东粤剧院至今),白驹荣任总团长。照片中的众位名伶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均成为粤剧界的大老倌。其中陈笑风、罗家宝等分别创造了“风腔”、“虾腔”等艺术流派。白超鸿、林小群还活跃在粤剧梨园,被誉为传播中美粤剧文化艺术的亲善使者。
叶兆柏回忆,五十年代初,广州东山恤孤院路附近,集中了省市粤剧的团体和老倌,当年的东山是建国早期粤剧振兴的重要基地。1953年初在东山先后成立了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工作团(由广州曲艺大队为基础)。
1954年,政府在对粤剧“改戏、改人、改制”的基础上,省市戏曲改革委员会举办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招收了大批二、三十岁左右的粤剧青年演员参加集训,上文照片中的人员均是当年集训班的成员。集训班的课程主要关于演员道德和如何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由李门、郑达、黄宁婴讲授演员道德课,靓少佳、曾三多、靓少英等讲授传统表演艺术课,还作示范表演。当年,学员们还学习表演技巧和程式,有“大架”、“配马”、“韦佗架”等,“手桥”则从一二三牛角槌开始到“打和尚”全套程式。“靶子”则从一二三十字佩剑到“长胜败”。当时的戏曲改革委员会将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的学员视为是粤剧艺术承先启后的中坚力量。
为了抢救传统和培育人才,学习班李门、杨子静、林仙根、林堃等四人小组到粤西搜集记录了传统剧目《李槐卖箭》、《七状词》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在广州的老艺人曾三多等整理演出《斩二王》,1956年底,从广西请来老天寿、叶炳才等老艺人,汇同广州的老艺人苏民生、卢九、郭式等向学员授课,还向学员口述了一批传统剧目,为集训班的青年学员打下了良好的传统艺术基础。
粤剧青年演员集训班培训的一大批青年演员,为1957-1958年间粤剧国营剧团的大调整作了人才的准备。1957年底成立的广州粤剧团(1958年由省、市粤剧团及各民营剧团大合并后,定名广东粤剧院至今),白驹荣任总团长。照片中的众位名伶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均成为粤剧界的大老倌。其中陈笑风、罗家宝等分别创造了“风腔”、“虾腔”等艺术流派。白超鸿、林小群还活跃在粤剧梨园,被誉为传播中美粤剧文化艺术的亲善使者。
粤剧老艺术家白超鸿再看到这张六十多年前的老照片时说,这是五十年代粤剧舞台上当班的青年红伶,时光不倒流,只有感叹一声“光辉历史成过去,艺术传承任重道远”。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