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88)面布、洗笔、面壳、加官面、土地面

    发布时间:2019-11-1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面布
          传统粤剧的净脚和外脚演员一般都是剃光,头发以方便开面;如果不想剃光头的话,就要从前额发端开始向脑后方向剃掉约8厘米的头发,其目的是扩大开面的面积,使面谱画得更为完整,更显得好看。自民国初年开始,粤剧与其他剧种艺术交流增多,特别是借鉴、学习京剧脸谱和开面的技巧,一并带来包扎面布开面的方法。用一条长40-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白布(也有用白色的绸或缎),用来围捆住演员的额头,一般用白布下端遮住双眼眉盖部分;两端各撕开约10厘米的2-3道口子,以作在脑后系绑之用,使面布与演员的面连在一起,开面时直接在上面勾画面谱图案。这样演员在开面时,就不用剃掉头发。因为是用白布代替了演员的面供开面之用,故戏班称其为“面布”。
     
    洗笔

          开面技法。演员在开面勾画面谱的过程中,用毛笔在黑与白两色之间的接缝处沿着黑白色线运行,在黑白两色之间出现了一道灰色的过渡色层。用毛笔蘸满油彩叫上色,而使没有上色的毛笔在脸上黑白两色间运笔,粤剧戏班就形象地称为“洗笔”。洗笔的作用在于使黑白两色自然过渡,使面谱颜色对比和谐,在台下看来其面有阔大之感。传统粤剧的黑白面多用此技法。这是传统粤剧特有的开面技法。
     
    面壳

          传统粤剧面具的统称。京剧称“脸子”。是传统戏曲一种高度夸张角色面部形貌的化妆手段。特指为扮演戏中特殊的人物角色,使用软木或硬纸皮,按演员脸形制作面具模型,并根据角色的特征,以相对固定的规范技法和格式在上面勾画出各种色彩和图案的面具。在元杂剧和明清戏曲中戏中鬼神角色,大都戴面具演出。随着戏曲的发展,后来多改为开面或其他装饰。传统粤剧的土地,原来是戴着土地公、土地婆面壳演出的,后来改为挂白须、戴白发的老角装扮了。但在传统戏中,也有保持戴着面壳表演的角色,如粤剧传统例戏《跳加官》,不论生脚还是旦脚主演,都是戴着加官面(壳)表演的。因为演员戴着面壳表演,演唱就显得极不方便,故一般都不会有安排整段唱段给戴面壳的角色演唱。
     
    加官面
          面壳。粤剧传统例戏《跳加官》中,演员所戴的面具,戏班称“加官面”。《跳加官》有男(角)跳加官和女(角)跳加官两种,故加官面也有男女之分。男加官面是白底,画上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形象,在面壳上穿挂黑五缕(须);女加官面也是白底,涂红唇,作妇女面容。因为例戏《跳加官》演员都是只做(演)不唱,也不用念白,故演出者无须开口;所以,在面壳后面横穿一小藤条,供演员演出时用口咬住藤条,使面壳依附在脸上。加官面除在传统例戏《跳加官》中使用外,不作其他用途。
     
    土地面

          面壳。土地是传说中道教的地方保护神,民间逢年过节都有拜土地的习俗。过去传统粤剧有跳土地的表演,扮演土地的演员要戴着土地面(壳)表演。传统粤剧有土地公和土地婆分戴两种不同的面壳演出。土地公戴的是半截面壳,只遮住演员的额、鼻、眼等部分,露出嘴和下巴;这样的半截面壳主要是方便演员的唱和念。以肉色做底色,画白眉眼,演员自己另挂白五缕(须),身穿帔风,头戴员外巾,手持拐杖,这才是完整的土地公舞台形象。土地婆则是整面壳,同样以肉色做底色,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形象。在演出中,土地婆只是紧跟着土地公出场,她不须唱和念;所以,在面壳后横加一小藤条,演员用口咬住藤条,使面壳依附在脸上。随着粤剧舞台表演形态的发展,演出中扮演土地公、土地婆都已按表演要求而化妆没有再戴土地面出场了。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