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韵飘古祠”四周年侧记

    发布时间:2019-11-13 作者:木子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佛山南海桂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优势,自古经贸繁华,粤剧粤曲等本土文化兴盛。百多年前,桂城(平洲)粤剧人金山和等创办的“乐群英”大戏童子班,培养了林超群、金枝叶、叶大富等一批优秀的粤剧艺人。自此,桂城粤剧名家辈出,百年来,粤韵不断。尤其是近年来,桂城街道文化站四年前打造了原创的“粤韵飘古祠”品牌活动,连续四年送戏进村、进社区,娱乐民众,普及、传承粤剧曲艺文化。
          桂城“粤韵飘古祠”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现年八十多岁的桂城侨联前负责人仇少娥告诉笔者,她自幼便随着母亲去村里的祠堂、戏台看大戏,当时的乡间“做大戏”的氛围让她喜欢上了粤剧,成了小戏迷。仇少娥说,解放后当地的民间粤剧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文娱组,编写了不少现实生活的粤剧小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当年,仅三山八条村,就成立了四个文娱小组,他们都在祠堂等地演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粤剧队伍已开展送戏进校园,因此,桂城的粤剧传承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桂城街道文化站负责人告诉笔者,乡村文化活动表面看是松散无序的自娱自乐,其实,要把自娱自乐变成有序、严谨的平台,要花相当多的功夫。
          近年来,桂城街道在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将散落在乡间社区的众多私伙局整合,挖掘民间艺术文化。因此,2014年7月,四十多支粤剧曲艺私伙局有了自己的家――桂城曲协。桂城曲协将乡村的私伙局搭建成一个“平台”,民间私伙局精英可聚集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推动粤剧曲艺水平向上提升的力量。与此同时,曲协还依靠本土的人脉资源,特聘林锦屏老师为艺术总监,邀请黄白龙、郑艳芬、杨粤生、赵毅生等十多位名伶名家担任艺术顾问,夯实“粤韵飘古祠”的艺术底蕴。
           群众的文化活动能持久,以点带面是有效途径。2016年初桂城街道文化站先率先举办了“林锦屏故乡行”活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受到启发后,2016年底创办了“粤韵飘古祠”下乡巡演活动。2017年又举办了首届桂城粤剧艺术节,先后有“群鸿星辉耀桂城”、“叶兆柏《丑也风流》”、“粤韵颂中华”等艺术专场,以专业演出带动民间的“粤韵飘古祠”下乡演出。“粤韵飘古祠”成为文化节的常年重头戏。四年来演出了共四十场,基本遍及每个村、社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适应日益提高的群众艺术欣赏要求,桂城曲协还组织“粤韵飘古祠”的演出人员学习粤剧曲艺表演艺术,组织了林锦屏艺术讲座、白超鸿林小群回故乡行、省市剧院名演员艺术示范教学、粤剧进校园等活动,还有常态化举办“粤剧文化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普及粤剧粤曲艺术。
     

     
           在“粤韵飘古祠”的表演活动中,在内容上结合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曲协还组织有关专家原创了反映本土生活的曲目。亲切的乡土原创,让群众更乐意接受艺术熏陶,让群众喜闻乐见。在形式上,结合传承交流艺术的实际问题,“粤韵飘古祠”的巡演活动,还邀请了专业的南海实验粤剧团与业余演员同台演出,这样既可以提高业余演员的水平,专业演员也可以吸收民间的一些传统素养。
     

     
           四年来,“粤韵飘古祠”活动,培养了一批对粤韵艺术感兴趣的少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其中,卢奕凤小朋友获得佛山粤曲少儿大赛金奖;桂城曲协获得2018年省曲艺大赛音乐伴奏的金奖队伍,原创作品《茶基小唱》获得演唱银奖,还建立了三山港小学,桂城街道中心小学等粤剧粤曲传承基地。
           “粤韵飘古祠”巡演四年来,本年度参与的粤韵“发烧友”约五百人次,观演的观众近万人次,每场演出结束,观众依依不舍。
     
    (本文图片来源于桂城文化站)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