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罗惠芬:把最美的青春留给粤剧

    发布时间:2020-05-14 作者:曾楚桥 来源:宝安湾区文化 点击:

            罗惠芬,1973 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粤剧表演艺术家,主演古今剧目达五十多本。1986 年参加广西南宁青年戏剧培训班,1995 年到万丰粤剧团工作,得到名师刘强、萧柱荣、国家一级导演邹文耀等悉心指点,成为该团的当家花旦。现任深圳市宝安区蚝乡粤剧团和桥韵粤剧团团长、深圳市宝安区家戏剧家协会副会长。
     

    罗惠芬戏装照
     

           十四岁那年,罗惠芬随父亲坐长途车到南宁市青年剧团看望姐姐。其时,姐姐在剧团里学戏。看着那些年纪比自己稍大的姑娘们穿着鲜亮艳丽的戏服在台上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她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向往。
     

    探望姐姐,遇到粤剧

           罗惠芬是广西人。她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十四岁那年,她随父亲坐好远的车到南宁市青年剧团看望她姐姐时的情景。其时姐姐正在剧团里学戏。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小姑娘来说,剧团里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了罗惠芬。她看着姐姐穿着鲜亮艳丽的戏服在台上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向往。剧团的老板第一眼看到罗惠芬时,就觉得是一个学戏的苗子。“你想学戏吗?”她一回头,见老板在她的身后笑眯眯地看着她,她心里突地跳了一下,脱口而出说:“想!”老板点点头说:“好,你就留下来吧。”罗惠芬担心父亲不让自己学,毕竟自己只有十四岁,小学才毕业呢。但是父亲临走时却意外地让她留了下来学戏。

           初到剧团的新鲜劲头过后,一切就进入了日常训练的常轨。剧团不分白天黑夜地训练,初来乍到的罗惠芬往往一个动作要学好久才能过关。师父是个严格的人,对每个学员都以最高标准来要求,尤其对基本功的训练到了苛刻的地步。事实上,罗惠芬日后在粤剧上有所成就,也完全得益于这种从小就极其严格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之后,剧团就开始进行了长期的乡下巡回演出。终于有机会登台亮相了。罗惠芬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第一次登台表演,在罗惠芬的记忆中并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她还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是穿着男戏服演山寨喽啰,手里举着大旗叫喊着一冲而过。那时罗惠芬初到剧团,还只是一个学员,没有工资,团里只包她吃住。长达八年的乡下巡回演出中,剧团一直在广东的茂名、化州、湛江、吴川、阳江、电白等地区转辗往来,间或回到广西南宁,但几乎是稍事休整,便又整装出发。

           有人坚持不下去,另谋出路去了,又有新的同伴义无反顾地加了进来。剧团就像铁打的营盘,演员就是流水的兵。一直关心罗惠芬的姐姐也离开了剧团。两年后,初尝到商海甜头的姐姐开始不停地做罗惠芬的思想工作,劝她不要再在这个行当里浪费时间了。然而,此时的她,已深深爱上了粤剧这门艺术,正沉迷于戏剧里的浪漫与缠绵。

         罗惠芬坦言,自己在粤剧上的天分并不高。她能走到今天,除了能得到众多朋友和长辈的帮助之外,靠的就是愿意吃苦且永不服输的性格。

     
    跳槽万丰,找到幸福
           1995 年,在罗惠芬的人生中,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宝安县沙井镇万丰村正式成立万丰粤剧团。这个有着悠久粤剧传统的经济特区的农村,在粤剧团成立初期,便到处网罗人才。他们在两广到处撒网,希望能捞到一条大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和关系,终于找到了正在阳江演出的罗惠芬。其时的罗惠芬,早已不是当年剧团管吃住没有工资的学徒了。她已是剧团最为倚重的演员之一,每月的工资收入 2600 多元。即便在深圳,那时的普工月薪也只有 500 多元。这样的收入比工厂里的主管还高。罗惠芬至今还记得,万丰剧团负责人很欣赏她,不断地通过朋友和她的师父来做她的思想工作。其时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经济特区热火朝天的生活充满着难以抗拒的诱惑。罗惠芬也想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一展才华。虽然剧团的班主万般不舍,但最后还是成行。她因此一脚便踏进了深圳的大门。
           在万丰,罗惠芬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她的天地。此后18 年,她都一直呆在万丰粤剧团,她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留给了粤剧,留给了她最为钟爱的艺术。在此期间,万丰粤剧团众志成城,取得了许多辉煌业绩。多年来,不仅成为区、市级的一个标志性粤剧团,还多次获得国家大奖。2008 年,万丰粤剧团进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深圳戏曲方面唯一的市级非遗项目,被称为继深圳市粤剧团之后的深圳第二粤剧团。
     
    剧团转型,勇挑大梁
           2005 年,社区领导人事更替,要求剧团走市场化的道路,万丰粤剧团面临着一次重要的重组。原万丰粤剧团创办人找到罗惠芬,语重心长地叮嘱她,希望她能挑起粤剧团的大梁。市场化谈何容易啊?谁也不肯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危难时刻,一直对粤剧充满感情的罗惠芬毅然挑起了剧团业务副团长的职务。剧团演员一下子从原来的五十多人流失为三十多个,但她郑重向大家承诺,保证不会少于原来收入的 70%。虽然心里没底,但有着 8 年乡下巡回演出经验的她,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化的方向,她把目光投向了有着悠久粤剧基础的顺德。
           她借了20 万元启动资金,义无反顾地干开了。在开拓业务方面,团员们都佩服她的胸怀与磊落。为了争取到业务,她打了无数的电话,还许下“不好看不收钱”的诺言。更为可贵的是,在业务提成上,她从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些为她提供业务的人,她提供最大化的业务提成,以此保证业务不断。也因此,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她拿了不少的业务提成,言语之间,难免冷嘲热讽。但罗惠芬从不解释,为了剧团的生存,她宁愿把委屈吞到肚里去。除了开源,还需节流。她把过去剧团外出演戏花钱大手大脚的做法一一革除。每回到外地演出,演员们都得带上自己的被铺和碗筷。不再吃大排档,剧团带上炊具,自己煮。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单是吃饭这一项,每次演出就能省下几百块。也因此,她落下了个小气团长的恶名。也亏得罗惠芬的精打细算,万丰粤剧团在市场化的几年中才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重组剧团,涅盘重生
           2012年5月30日,万丰社区以通知的形式发给万丰粤剧团,要求其停业、停办。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开始,罗惠芬就感到心里像堵着一块重重的石头。她回到家整整睡了三天三夜,往事在半梦半醒间纷至沓来,仿佛又看到了戏台上的自己,在挥袖之间,演绎着戏剧里的缠绵与传奇。三天之后,她回过神来,终于明白,这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了。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离开粤剧团她会做什么,当这一事实摆在她面前时,她不禁彷徨起来。她感到了绝望。
           但是,一个电话救了她。打这个电话的人是沙井街道办的宣传干部。“有信心重组一个新的粤剧团吗?”对方在电话那头试探性地问。罗惠芬的心突然狂跳起来。她在电话里敞开心扉,畅谈了她要组建一个全新粤剧团的梦想。在得到对方的充分肯定之后,心里所有的阴影一扫而光。这个向来说一不二的女子,第二天就风风火火地开始筹办新的粤剧团。她首先打电话给原来的演员,给他们描绘她心中美好的粤剧蓝图。落实了十几名演员之后,把多年的积蓄全拿了出来置办器材和戏服。桥韵粤剧团,一个由万丰粤剧团原班人马重组的新粤剧团,终于涅盘重生。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说:“桥韵粤剧团的重建令人高兴,桥韵粤剧团是万丰粤剧团原班人马组建的剧团,应该说平台更大视野更广,希望能够继续把深圳本土的粤剧发扬光大。尽管万丰粤剧团解散了,但桥韵粤剧团依然可以继任成为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它能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好。”
           2016 年 12 月2日晚,桥韵粤剧团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新二社区礼堂成功首演粤剧现代戏《岭南春早》。该剧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初期为历史背景,展示当地为了特区建设,集结社会力量,筹募资金,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故事,讴歌特区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同时该剧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展现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大量运用优美动听的粤剧小曲,特别在人物“情”字上做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该剧由编剧章耀明执笔创作,南宁市戏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冯杏元执导。为了演好这个原创剧目,桥韵粤剧团努力克服民营剧团在人力、物力、财政上的种种困难,不惜斥巨资购置一座 LED 电子屏幕,解决了该剧的布景问题,拓宽了舞美画面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动感与色彩,该剧也成了全省首部运用多媒体的粤剧大戏。当晚,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梁郁南副院长率领戏剧部的同事专程前往观摩,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文联、剧协、曲协的有关领导、专家及当地群众一同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首演散场后,许多观众都称赞该剧好看、好听、感人,有不少观众在看戏时还绽出了眼泪。
           二十多年来,罗惠芬将最美的青春留给了粤剧。她可以说是粤演粤精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主演的粤剧多次获奖——《一件羊皮褂》在十六大期间两度进京演出,获全国群星金奖;《大潮》在1998年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桥殇》(《茅洲桥》)荣获全国人口文化金奖;《爱在青山》和《血色樱花》获全国人口文化三等奖。艺术之路无止境,罗惠芬正在前行。


            本稿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宝安湾区文化,作者曾楚桥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