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浅谈锣鼓声部的分工坐位职称与大细鼓特色复合竹法——以粤剧例戏《六国封相》为例(上)

    发布时间:2020-07-08 作者:朱俊杰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本文,笔者将以粤剧例戏《六国封相》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粤剧中锣鼓声部的分工坐位职称,以及大细鼓特色复合竹法。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粤剧大戏鼓。

    粤剧大细鼓组合响器介绍
            文头鼓,又称“封相细鼓”,单面牛皮鼓,鼓身高约30侧面,鼓心直径约3cm。
           上班鼓又称“封相大鼓”“帮鼓”“傍鼓”,单面牛皮鼓,鼓身高约46-50cm,鼓心直径约5-6cm。
            封相大板,通常用酸枝木或其它优质木料制成的低音檀板,音色古老低沉,用于封相锣鼓,在封相大腔中通常与文头鼓配合击打。
            高边锣,响铜制作,圆形宽边,直径约50cm,边宽约12 cm。使用时用锣架吊起敲击,用五个节的杉木锣槌敲击锣心。高边锣音色清晰响亮、高亢雄壮。
            单打锣,响铜制作,圆形,形似缩小版的高边锣,以音色和直径大小区分“公”“母”。“公”(高音)单打直径约13.5-14.5cm,“母”(低音)单打直径约16.5-17.5cm。使用时一“公”一“母”相配使用,用木槌或杉木节敲击。
           大广镲,响铜制作,圆形有髻,直径约45-68cm。音色响亮,与高边锣、文锣一起组合演奏。
     
    粤剧大细鼓的分工坐位
           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中锣鼓声部的鼓师有主次之分,称为“大细鼓”。正鼓师俗称“细鼓”(文头),司掌文头鼓及封相大板,是锣鼓声部的总指挥;副鼓师俗称“大鼓”(大鼓),司掌上班鼓,用鼓擂为正鼓师填补封相锣鼓中的间隙。封相锣鼓是指使用单打锣、大镲搭配高边锣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的粤剧特定单打锣鼓点。据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粤剧院击乐名宿邓细先生与广东粤剧学校周学军先生为广东粤剧学校整理出《六国封相》校内教材书,其中的“大细鼓”锣鼓组合分工职称及坐位情况如下:
     

     
     
           同时,罗家树亲授、陈昌整理编著的全套《六国大封相》锣鼓资料中,对“大细鼓”锣鼓组合坐位的铺排与邓细先生一样,但是分工的职称主张是这样称呼,如下:
     

     
           而《粤剧大辞典》,没有对“大细鼓”锣鼓组合的坐位进行记载,只是记载了粤剧本地班形成以后,粤剧棚面乐队分工的“十手制”,如下:

    上手:吹箫、笛、操月琴、负责定弦
    二手:吹箫、笛、操三弦
    三手:操二弦、司大锣
    四手:掌板、打鼓掌
    五手:司大锣
    六手:司大鼓、夜场兼操二弦
    七手:司小锣、文场戏顶替掌板,日场武场戏顶替打鼓掌打闲场戏
    八手:司提琴,日场替三手司大鼓、夜场有时兼小锣
    九手:吹箫、日场顶替上手或二手,头场顶替五手
    十手:替手,日场顶替五手、六手、夜场顶替二手、八手
     
    文头——总指挥
          文头是“大细鼓”锣鼓组合中的声部长,是锣鼓的指挥者、操控者,同时也是整个音乐棚面的总指挥。文头司职者全凭挥动手中两支鼓竹,运用干净利落的鼓擂及施展独有的锣鼓影头,从而指挥下手配合拍和。
           随着流派的不同,文头的影头竹法也会所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动作干净利落、影头清晰明白、鼓擂则以疏擂为主。翻查击乐名宿邓细前辈的击乐录像,我发现他在《碧天》头收大锣五点 “呈 呈 呈呈 贞得贞得 呈”时,他的竹法是“右 右 双 右 双”。在唢呐和下手看来,这个竹法清楚干净,影头一目了然。再如击乐名家陈焯荣先生在单打冲头过双跳级鼓转快三丁“呈 — 贞得 贞得 呈都 贞都 贞都 贞都 呈 贞得 乙贞 乙得 呈 贞得 乙贞 乙得 呈 呈 贞 贞 呈”时,他的竹法是:“右 — 右 右 左 右 右 右 双 右左 乙双 0  0 右左 乙双 0 左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此竹法疏密有度,能够清晰地引领下手打出慢渐快的锣鼓度。国家一级演奏员欧阳靖先生在《碧天》尾段何仙姑蓝采和台口分边退后二仙背身埋正面位时的单打冲头切换特有的双跳级鼓转快三丁“呈 — 贞得 贞得 呈 贞都 呈 贞都 呈贞 呈 贞得 贞得 呈 贞得 乙贞 乙得 呈 贞得 乙贞 乙得 呈 呈 贞 贞 呈”时,他的文头竹法是:“右 — 右 右 左 䝞 双 双 0 0 右左 右左 右 左右 乙双 0  0 右左 乙双 0 左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90年代邓细先生灌录的全套《六国大封相》“大细鼓”锣鼓录像中,是邓细先生司职细鼓兼大板、周学军先生司职大鼓,邓树荣先生司职大锣兼板镲、赵灿龙先生司职大镲兼单打、郭良权先生司职单打、廖盟书先生与苏国东先生司职唢呐。(本小节观点的论述及举例参考都均来自该影碟。)
            其一如《顺双槌》锣鼓,有些会扣锣花打“贞 都 贞得 贞得 呈 贞贞 叻呈 贞得 呈”,而录像中邓细先生会打“贞 都 贞得 贞得 呈 0 贞得 都 呈”,其中他的文头竹法是“右 举 右 右 双 0 䝞 得 双”。关于这两个打法,我也咨询了好几位击乐前辈,其中有一位叔父告诉我,锣鼓名中的“槌”字就等于这个锣鼓里面有多少下锣音,如“包三槌”里面只有三下锣音、“十三槌首板”,里面也确实只有十三下锣音。如此看来,邓细先生这个“顺双槌”打法就更合符了锣鼓名字中的“双槌”。
           其二如《慢水底鱼》锣鼓,为了更清楚明白地分析他文头的打法,我列了几句锣鼓分谱出来,如下:
     
    内八:锣鼓影头动作,持竹的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呈八字形向左右分开;
    下指:右鼓竹倒插鼓心;举:右竹举高过耳

            其三如《四边正》锣鼓,“䝞 贞 0 贞贞 贞贞 贞 贞 扎贞 扎 冷冷 冷冷 冷 冷 扎 冷 扎冷 扎都 呈都 呈都 贞呈 贞得 呈 贞 呈 贞.....”,这个锣鼓涉及大板与文头鼓搭配运用,邓细先生竹法是“䝞 右 0 右右 右右 右 右(指)扎右 扎 右右 右右 右 右 扎 右 扎右 扎举 右举 右举 左右 左 指 呈 贞......”。指:右竹倒指鼓面;扎:大板;举:右竹举高过耳。
            其四如《顺水鱼》锣鼓,邓细先生打这段锣鼓用最大的特色是整个锣鼓都没有滚鼓擂而都是用封相大板配合文头鼓来做锣鼓影头进行领奏,竹法如下:


           可见,邓细先生的文头竹法多数以左竹滚疏擂或单用右竹领奏为主,他的锣鼓影头干净潇洒之余也非常富有节奏感。
    (上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