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锣鼓声部的分工坐位职称与大细鼓特色复合竹法——以粤剧例戏《六国封相》为例(下)
发布时间:2020-07-10 作者:朱俊杰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接上文)
大鼓——执行者
大鼓是“大细鼓”锣鼓组合中的副声部长,是锣鼓的执行者。大鼓司职者通过滚密鼓擂和滚三五七演鼓擂来填补文头在封相锣鼓中做影头时所产生的鼓擂空隙,起到填补鼓擂的作用。
大鼓竹法的经典例子:周学军先生在《六国大封相》锣鼓录像中的大鼓竹法。不同的流派,大鼓的填补竹法也是有所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对封相锣鼓进行鼓擂的填空补漏。
其一如《碧天》头收大锣五点 “呈 呈 呈呈 贞得贞得 呈”,录像中周学军先生他的竹法是“都 都 都 右左都 右”。大鼓司职者把整个锣鼓都滚上长而密的鼓擂,与文头的竹法相结合,形成一密一疏的复合竹法。
其二如《四边正》锣鼓,“䝞 贞 0 贞贞 贞贞 贞 贞 扎贞 扎 冷冷 冷冷 冷 冷 扎 冷 扎冷 扎都 呈都 呈都 贞呈 贞得 呈 贞 呈 贞......”,周学军先生的竹法是“0 0 0 0 0 0 都 右左 右 都 都 0都 0都 右 左都 右左 右都 右都 右都 右左 双右 都......”。文头打这个锣鼓的头段时,除了右手打鼓之余,左手还是需要抛大板,致使文头自身无法滚下鼓擂,此时大鼓司职者就可以发挥他的作用,运用三五七演竹法将文头留下的鼓擂空隙填满。
其三如《大开门》牌子曲,周学军先生每逢准备起大扎鼓前都预先滚一个“都”来补板与头叮的锣鼓空隙,“茶得都 叻得都 叻得都 叻得都 茶都 大扎鼓......”。
其四如在封相出车的介口,他利用左撇子的优势创作出左跳七等左擂七演竹法,配合文头的七演竹法,使这个锣鼓更富有节奏感。
总之,周学军先生的大鼓竹法多数以左竹滚密擂和三五七演竹法为主,他的鼓擂密而均匀,带给听众一种圆润的感觉。与此同时,他包的鼓擂紧贴文头的节奏,既不抢文头的“风头”也不催锣鼓总体节奏,还在普通大鼓的三五七演竹法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整一套锣鼓鼓擂花子更加丰富多姿。
大鼓竹法的经典例子:周学军先生在《六国大封相》锣鼓录像中的大鼓竹法。不同的流派,大鼓的填补竹法也是有所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对封相锣鼓进行鼓擂的填空补漏。
其一如《碧天》头收大锣五点 “呈 呈 呈呈 贞得贞得 呈”,录像中周学军先生他的竹法是“都 都 都 右左都 右”。大鼓司职者把整个锣鼓都滚上长而密的鼓擂,与文头的竹法相结合,形成一密一疏的复合竹法。
其二如《四边正》锣鼓,“䝞 贞 0 贞贞 贞贞 贞 贞 扎贞 扎 冷冷 冷冷 冷 冷 扎 冷 扎冷 扎都 呈都 呈都 贞呈 贞得 呈 贞 呈 贞......”,周学军先生的竹法是“0 0 0 0 0 0 都 右左 右 都 都 0都 0都 右 左都 右左 右都 右都 右都 右左 双右 都......”。文头打这个锣鼓的头段时,除了右手打鼓之余,左手还是需要抛大板,致使文头自身无法滚下鼓擂,此时大鼓司职者就可以发挥他的作用,运用三五七演竹法将文头留下的鼓擂空隙填满。
其三如《大开门》牌子曲,周学军先生每逢准备起大扎鼓前都预先滚一个“都”来补板与头叮的锣鼓空隙,“茶得都 叻得都 叻得都 叻得都 茶都 大扎鼓......”。
其四如在封相出车的介口,他利用左撇子的优势创作出左跳七等左擂七演竹法,配合文头的七演竹法,使这个锣鼓更富有节奏感。
总之,周学军先生的大鼓竹法多数以左竹滚密擂和三五七演竹法为主,他的鼓擂密而均匀,带给听众一种圆润的感觉。与此同时,他包的鼓擂紧贴文头的节奏,既不抢文头的“风头”也不催锣鼓总体节奏,还在普通大鼓的三五七演竹法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整一套锣鼓鼓擂花子更加丰富多姿。
结语
随着大班剧团演出《六国封相》这出例戏的机会越来越少,过去粤剧《六国封相》锣鼓声部的这种分工坐位到现在已经不太讲究了,慢慢地便不知不觉地失传。当代粤剧大班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在做《封相》时的锣鼓声部配备四至五人或以上,都可算“人齐”了。但纵观现有许多民营剧团在做《六国封相》时的锣鼓声部在人员上的配置是有所欠缺的,有些中型班锣鼓声部配置四人,有些小型班锣鼓声部配置三人,有些班更可能因为存在不够人的状况和节约成本都等等因素,以至将大细鼓的打法免去而换成一个人掌板替代大细鼓,甚至出现一名下手“抄两味兼单打”的打法。现今社会信息的發達、文娱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到粤剧锣鼓的传承俨然出现了断层:一方面年轻人对粤剧锣鼓不感兴趣,粤剧锣鼓丧失年轻人的传承;另一方面,锣鼓是一门讲究练功的苦活,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练习的耐力和恒心,没有过去的粤剧锣鼓工作者那么专心、刻苦地钻研艺术。
粤剧锣鼓中大细鼓的打法和分工坐位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演奏方法,且每个人一兼多职,非常讲究综合艺术和团队的合作能力,文头、大鼓两种竹法的默契 复合提升了鼓擂的层次感和颗粒感,更使到整个封相锣鼓在听觉上更显“味道”。
粤剧锣鼓中大细鼓的打法和分工坐位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演奏方法,且每个人一兼多职,非常讲究综合艺术和团队的合作能力,文头、大鼓两种竹法的默契 复合提升了鼓擂的层次感和颗粒感,更使到整个封相锣鼓在听觉上更显“味道”。
笔者表演照片
作为90后年轻一代的粤剧鼓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把粤剧最有特色的传统经典封相锣鼓中大细鼓组合打法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就好像周学军先生的大鼓打法一样,既不脱离“文头”给出的节奏,又不超越锣鼓的基础框架要求。在这堆前人留下的竹法基石上结合 “时代舞台上演员”的身段步伐进行鼓擂、鼓点的创新,使到粤剧锣鼓得以与时俱进;在学习、演奏、研究粤剧锣鼓特有的大细鼓组合打法中,更希望能有更多从事粤剧锣鼓工作或爱好粤剧锣鼓的年轻学者,使我们的粤剧鼓艺融入新鲜血液,更活力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全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