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52)长亭别、双映美、唱通传、偷宫鞋、打金枝

    发布时间:2020-08-0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长亭别
           表演排场。出自传统粤剧《西厢记》相国夫人反悔诺言,借口不招白衣婿,命张君瑞赴京应考,并说只有考取功名,才可以让他与莺莺小姐完婚。“长亭别”是张君瑞赴京,崔莺驾送行两人在长亭依依不舍相互道别的情景。张君瑞由小生扮演,崔莺莺由花旦扮演,红娘由第三花旦扮演。传统粤剧凡有才子佳人在郊外相别的场面,往往仿用此排场。
     
    双映美
           表演排场。姐妹两人到荷花池荡舟采莲,水中倒映出两个美丽的少女,故名“双映美”。恰遇两位少年公子出游,姐姐与其中一位公子相互产生爱慕之意,被妹妹发觉后,含羞下场姐姐由花旦扮演,妹妹由小旦扮演,两位少年公子,一小生,一小武。双映美排场以花旦的表演为主,是以洗面、拗腰、碎步、跎单边等身段程式动作,去表现荡舟采莲的过程,如划船、赏花采莲、嬉戏等。男女双方从在荷花池水的倒影中发现对方,到直面凝视,到产生爱慕,以至双方关目传情,这个过程,大家并无一语,只靠面部的表情表演。整个表演包含踏七星、掩门、走俏步、扎架等程式,表演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技艺特长而给予丰富。这个排场较生动地展示了传统粤剧花旦行当的眉目传情和身段表演。很多有小姐出游情节的戏,都会仿用这个排场。双映美排场是传统粤剧戏班花旦行当演员必须熟练掌握的表演排场。
     
    唱通传
           表演排场。王彦章造反,千岁李嗣源亲自到告老还乡的高思继家中,请他重新领兵剿灭王彦章,所以又叫“访贤”排场。这个排场有一个特色,李嗣源带着旗牌到了高思继府上,由旗牌上前通传,在传统粤剧演出中一般通传都是通过念白形式去表达,但是在这段戏中,旗牌用唱【中板】的形式,将是谁来访,访寻什么人,怎样来到此处目的何在等内容和盘托出;而接待的书童,同样以【中板】的演唱形式向高思继禀告。因为用唱的形式去通传,颇有特色,所以这个排场就称“唱通传”。李嗣源由小生扮演,旗牌由总生扮演,高思继由武生扮演,书童由第三小生扮演。排场中还有李嗣源下跪求高思继领兵的表演细节,是用激将法激怒高思继,最终达到他愿意挂帅出征的目的。通传是传统粤剧演出中常见的形式,唱通传排场在其他戏中,也常有运用。
     
    偷宫鞋
           表演排场。是丑角行当主演的排场。粤剧《再生缘》中,孟丽君女扮男装,当上丞相,但不经意间露出破绽,受到怀疑。国太赐宴,席间伺机灌醉孟丽君,命其留宿宫中清风阁,再使老太监偷偷潜往查探,嘱咐道:“若还是男子,不要惊动于他,若是女子,就要倫她宮鞋回来。”偷宫鞋排场就是表现老太监潜往清风阁,偷取孟丽君套穿在靴子里的绣鞋这个过程。
            在舞台的衣边,置放一张大帐,用竹子架起帐帘,从两边垂下,代表床,在床上再放一只高靴和绣花鞋(宫鞋),以此示意孟丽君醉卧在床上,冲头鼓锣伴衬下,老太监(丑生饰)从杂边上场,甫露脸急退回杂边入场,以这样一种上场方式表示他奉命潜入清风阁,又怕别人发现的惶恐心情。然后在步步娇的锣鼓伴衬下再从杂边上场,圆台,虚拟上楼动作,心慌之际由楼上滚下来;少顷再上楼,潜入孟丽君卧房中,转云锣鼓,到衣边掀起垂下的帐帘,向观众做手,表示要察看床上是否有人;手忙脚乱间,手一松,帐帘又垂下来,他以为惊动孟丽君醒来了,连忙滚到一边,伏在地上,听听没有动静,就把帐帘绕缠到竹上;又走到大帐另一边,重复上述动作,再向床上查看,闻到花粉的香味,发现孟丽君穿着高靴而卧,就用力去脱靴,一发力,高靴被拔了出来,压在太监的胸口,他以为是孟丽君踢他,连忙求饶;最后见到孟丽君脚上穿着“宫鞋”(绣花鞋),就上前用手比划,示意这是一只“三寸金莲”,马上拆去缠脚的布条,取出宫鞋,放入怀中,准备离开清风阁回去向国太复命,到门口看见弃置一旁的高靴,便回头替她穿上;再回头,发现帐帘高挂,又再上去放下帐帘,然后出门;下楼,从杂边原路入场。这样,整个偷宫鞋排场就完成了。
           这个表演过程,演员可根据自己的技艺条件,加插抢背(从楼上滚下)、倒斗、趴虎等跟斗技巧,以展示演员的技能。另外,要着重表演一系列的虚拟动作,交代情节,让观众清晰了解人物舞合行动的内容,这就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了。这是传统粤剧丑生必须掌握的表演排场。
     
    打金枝
           表演排场。出自传统粤剧《郭子仪祝寿》。汾阳王郭子仪功高权重,唐皇为笼络重臣,将女儿许配与郭子仪的第四子郭暧。公主自幼娇生惯养,任性刁蛮,自恃金枝玉叶,拒不到汾阳王府为家翁郭子仪祝寿,使郭暧遭兄嫂奚落。郭暧恼羞成怒,回家借醉责打公主。郭暧由小武扮演,公主由花旦扮演。粤剧很多戏中小夫妻闹矛盾,都会借用此排场的表演。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