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278)吊、剑文、牙擦须、鼻须、黑须、白须、苍须、红须
发布时间:2020-11-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吊
须口。有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京剧称“吊搭”。唇上的两撤胡须成“八”字形,约长10厘米;顺下的一撮胡须,长约10厘米,悬空吊搭可以晃动。另一种京剧称“五嘴”,在吊搭的基磁上,于两边加上两撮胡须,垂于耳际,表示胡须多而短。根据角色年龄有黑、白两种。因这两种须都有一撮小胡须吊挂在颏下,故粤剧将它们统称为“吊”。演员可以利用吊的特点,在表演时使之不断摆动、摇晃,以表现剧中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观众觉得诙谐有趣。吊搭一般是戏中反派角色所戴,如贪财的县官、《群英会》的蒋干等。五嘴一般是戏中正面人物所戴,如《程咬金招亲》的程咬金、《玉堂春》的崇公道等。
剑文
须口。在牙擦须的样式基础上加以变化的须口。它保留牙擦须由两鬓到上唇的短须,另外在下颏加一撮长约10厘米悬空吊搭可以晃动的吊须。粤剧戏班称此须口样式为“剑文”。此名由来不详。剑文一般是供戏中隐士、老和尚等角色所挂。
牙擦须
须口。有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京剧称“吊搭”。唇上的两撤胡须成“八”字形,约长10厘米;顺下的一撮胡须,长约10厘米,悬空吊搭可以晃动。另一种京剧称“五嘴”,在吊搭的基磁上,于两边加上两撮胡须,垂于耳际,表示胡须多而短。根据角色年龄有黑、白两种。因这两种须都有一撮小胡须吊挂在颏下,故粤剧将它们统称为“吊”。演员可以利用吊的特点,在表演时使之不断摆动、摇晃,以表现剧中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观众觉得诙谐有趣。吊搭一般是戏中反派角色所戴,如贪财的县官、《群英会》的蒋干等。五嘴一般是戏中正面人物所戴,如《程咬金招亲》的程咬金、《玉堂春》的崇公道等。
剑文
须口。在牙擦须的样式基础上加以变化的须口。它保留牙擦须由两鬓到上唇的短须,另外在下颏加一撮长约10厘米悬空吊搭可以晃动的吊须。粤剧戏班称此须口样式为“剑文”。此名由来不详。剑文一般是供戏中隐士、老和尚等角色所挂。
牙擦须
牙擦须
须口。在舞台上仿照生活中的络腮胡子制作的假须,与京剧的髯口“一字”相似。一般多为黑色,须长仅约5厘米,梢端朝外戟指。传统粤剧以此须的形状表示角色的性格粗放雄豪、桀骜不羁,且不修边幅。牙擦须因为须短,无法在舞台上大幅度地使用繁复的要须技巧,只有推须、捋须等几个简单的象征性程式动作。牙擦须只适合由净脚(二花面)、六分等武场行当,且有鲁莽、率直、暴躁等性格特征的角色。传统粤剧《芦花荡》的张飞、水浒戏的李逵等角,就要挂牙擦须出场表演。其须在所有的须口中最短,就如生活用品牙刷(广州话中“刷”与“擦”同音)一样,所以称“牙擦(刷)须”。也有一说,因广州俗语形容争强好胜之人为“牙擦”,故粤剧戏班据挂此须角色的性格特点称此须口为“牙擦须”。
鼻须
须口。用一条长约3厘米的铜线弯成U形状而成。使用时从两个鼻孔中插入,夹住鼻中隔,在露在鼻孔外的铜线上捆粘长8-10厘米的“八”字形胡须。因为夹在鼻中,故称“鼻须”。鼻须有八字形和倒八字两种,演员根据角色和剧情选戴。鼻须较短,演员往往利用面部肌肉和鼻膈耸动,使鼻须的一边(或两边同时)上下翘动,以增显角色的风趣,以及表现剧中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鼻须多为丑脚戴用,如粤剧《拉郎配》的董代,《借靴》的张三员外等角都戴鼻须表演。
黑须
须口。京剧称“黑髯”。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种类之一,泛指粤剧舞台演出中所有黑色的须口。黑须一般是供壮年男子的角色所戴挂。其中包括有黑满胡、黑三绺、黑五缕、黑扎、黑吊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白须
须口。京剧称“白髯"。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的种类之一,指粤剧舞台演出中所有白色的须口。白须一般是供老年角色所挂用。其中有白满胡、白三绺、白五缕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苍须
须口。京剧称“苍髯”,也有称“黔髯”或“花髯”。这是按颜色去划分须口的种类的一类。凡是灰白相间,或是呈花白色,或是呈灰黑色的须口,粤剧都统称“苍须”。它一般为戏中介乎于中年与老年之间的角色所挂。其中包括有苍满胡、苍三绺、苍五缕、苍扎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红须
须口。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种类之一。因其须红色,故称“红须”。粤剧传统的颜色观念红色代表火,以火象征戏中角色的性格刚烈、脾气火爆,故挂红须者一般都有忠勇、耿直的鲜明性格特征,如孟良、钟馗等角。除此之外,亦有神话戏的特征人物,如判官、火神等;或有暗示其种族特点的角色,如番王、金兀术等,都是挂红须上场表演。
鼻须
须口。用一条长约3厘米的铜线弯成U形状而成。使用时从两个鼻孔中插入,夹住鼻中隔,在露在鼻孔外的铜线上捆粘长8-10厘米的“八”字形胡须。因为夹在鼻中,故称“鼻须”。鼻须有八字形和倒八字两种,演员根据角色和剧情选戴。鼻须较短,演员往往利用面部肌肉和鼻膈耸动,使鼻须的一边(或两边同时)上下翘动,以增显角色的风趣,以及表现剧中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鼻须多为丑脚戴用,如粤剧《拉郎配》的董代,《借靴》的张三员外等角都戴鼻须表演。
黑须
须口。京剧称“黑髯”。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种类之一,泛指粤剧舞台演出中所有黑色的须口。黑须一般是供壮年男子的角色所戴挂。其中包括有黑满胡、黑三绺、黑五缕、黑扎、黑吊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白须
须口。京剧称“白髯"。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的种类之一,指粤剧舞台演出中所有白色的须口。白须一般是供老年角色所挂用。其中有白满胡、白三绺、白五缕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苍须
须口。京剧称“苍髯”,也有称“黔髯”或“花髯”。这是按颜色去划分须口的种类的一类。凡是灰白相间,或是呈花白色,或是呈灰黑色的须口,粤剧都统称“苍须”。它一般为戏中介乎于中年与老年之间的角色所挂。其中包括有苍满胡、苍三绺、苍五缕、苍扎等不同的须口样式,给戏中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选挂。
红须
须口。按颜色去划分的须口种类之一。因其须红色,故称“红须”。粤剧传统的颜色观念红色代表火,以火象征戏中角色的性格刚烈、脾气火爆,故挂红须者一般都有忠勇、耿直的鲜明性格特征,如孟良、钟馗等角。除此之外,亦有神话戏的特征人物,如判官、火神等;或有暗示其种族特点的角色,如番王、金兀术等,都是挂红须上场表演。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