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309)红腔
发布时间:2021-03-1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红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花旦红线女,以其艺名命名其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流派唱腔,故又称为“女腔”。红线女自幼随舅母何芙莲习艺,并受名伶靓少凤的指点,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粤剧的用气发声方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唱功基础。早在1951年,她以名曲《一代天娇》标志粤剧旦角流派唱腔红腔的形成。红线女声音天赋条件极好,嗓音清脆甜美,音色明亮圆润,音域宽广,声音高而不觉尖,亮而不显单薄,高低自如。例如在《打神》一曲的【二黄】“解不开魂缠梦绕”,音程大跳下滑,由“2”到低音“2”,其中音准、字准、时值准,是把声音与技巧紧密结合的典范体现。红腔演唱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慈母泪》中的【长句二黄】从“年年今夜,都要我恨妇秋吟”开始,下面共有八句,每句都有个“秋”字,红腔以八种不同的技巧和旋律来作不同处理,足证其唱功出神入化。“红腔”在演唱中的擸字颇具特色,红线女技巧纯熟,擸字的安排会突破一般的习惯唱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如在《一代天娇》中的【反线中板】“竟落在呢个苦命娇娆”,《打神》中的【反线中板】“狠心便把旧爱…”,都是一下子擸四五个字。红线女通过清晰、玲珑的发音,准确地表现词曲的主次;运用柔婉娇俏、轻重分明的吐字,特别是半音和装饰音,去突出词曲的重要。红线女在演唱【梆子慢板】时,喜欢把上句的第一顿与第二顿之间的音乐件奏过门旋律也唱出来,如《西施喜》的【梆子慢板】的首句“在刚才”后按一般唱法有“一叮过门”,但她却按过门的旋律唱下去,中间不留间隔,使唱词显得特别连贯和流畅。这样在不离开梆黄原来板式的总体规范下,突破原板式中吐字位置的成规,以充分利用原是用作停顿或过门的“底板”来扩展拖腔,既避免了原来因“底板”停顿而割裂词语、断碎行腔的缺憾,又使曲调的旋律性大大加强,从而使行腔具有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特色。
红腔十分注意对传统粤剧唱腔的传承和发展。对传统唱腔在不完全离开它的基本旋律的框架之下进行修改。尽管唱腔旋律大同小异,但具体唱法处理却有所不同,有时增加丰富的过渡音和装饰音,有时为了突出骨干音而淡化或简化过渡音。这是为了尽情发挥唱腔的声情功能而进行的再创造。如新曲《西施喜》,先用“哈哈哈哈笑”代替了【梆子慢板序】首句(615),接着唱【梆子慢板】序,这本身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破格;紧接着唱【梆子慢板】,再转下去是传统的专戏专腔木瓜腔【中板中间间锣鼓使用【士工相思】,最后转【二流】以经过处理的散板【滚花】作结,连结尾的音乐也是传统牌子【追信】的一句。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又合乎音乐规律,产生和谐悦耳的美感。这里涉及红腔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唱腔的整体布局、对曲式的选择、对旋律的创作、对节奏的处理、对板腔的连接等都进行精心的设计。
红腔较常见的一种布局框架是:一首曲的开头是传统的,中间却有很丰富的变化,结束时又回到传统上来,使人听来是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出了新声红腔是“红派”艺术的核心。红腔善于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以唱腔表达角色情绪。演唱是从戏剧内容出发,从角色情绪需要出发,以达到唱腔人物性格化的理想高度。在红腔艺术成功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较典型的如以唱腔艺术塑造的四个性格、遭遇都迴然有别的古代青楼女子的舞台艺术形象:“那时你夫妻重相认,拖带我莺娘,得个侠义之名”,唱出了《苦凤莺怜》中崔莺娘的豪侠之气;“将碧血,写忠烈,化厉鬼,除逆贼”,《关汉卿》里朱帘秀的浩然正气喷泻而出;从“恨恨恨,恨难消”,到“怒冲冲,我要打打打,打过你”,迸发出《打神》中焦桂英的冲天怨气;“一帧薄命桃花照,万里江河血泪潮”,刻回了《李香君》中李香君的刚烈义气。通过丰富而多变的歌唱音色,创造出不同的歌唱风格和感情。其声优美动听,其情撼人心魄,为唱情而形之于声,声情并茂。红腔的代表作有:《一代天娇》《荔枝颂》《昭君出塞》《搜书院·柴房自叹》《关汉卿·蝶双飞》《焚香记·打神》《李香君·香君守楼》等。红腔是粤剧旦角最为流行的重要的流派唱腔,自20世纪50年代始,其影响遍及海内外,传承弟子有南红、钟丽蓉、红虹、郭凤女、苏春梅、琼霞等。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