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活动 >

    南派粤剧新风彩——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南派武打技艺展演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2-17 作者:李耀安 杨媚 来源:粤剧网 点击:

    12月16日晚,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主办,广东粤剧院二团承办的粤剧南派武打技艺展演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肇庆粤剧团梁恒风饰演《史可法沉江》剧照

    这次展演的剧目有《武松大闹狮子楼》《虎踞缘之兰英搜府》《武松打虎》《史可法沉江》《困谷》等经典及新编剧目。五个剧目均较好地演绎粤剧南派武打技艺的特色,舞台布景虽无豪华的电子技术加持,简单的一枱一椅,仿有时光穿越之感,令我感到一种返朴归真的戏曲意境,呈现传统粤剧南派艺术的原生态之美。先后由广东粤剧院黄春强主演《武松大闹狮子楼》、湛江粤剧团朱林溪主演《武松打虎》、广州粤剧院李伟骢主演《困谷》的武打戏中,出现了“手桥”、“梅花桩”、“高台照镜”、“高台蛮子”、“高台大双飞燕”、“小翻乌龙绞柱”等南派传统表演技艺,均有鲜明的特色。

    湛江粤剧团朱林溪饰演的武松,展现了人物的粗犷豪放,经典的南派动作“小翻乌龙绞柱”令人刮目相看。


    湛江粤剧团朱林溪  周军饰演《武松打虎》剧照

    演员的二次创作体现了南派粤剧的基本功。例如,黄春强主演的《武松大闹狮子楼》中,他在传统剧“关斗砸人”的基础上改进,独创了高难度动作“奔腾”,再现了南派粤剧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武打风格,令观众拍手叫好。我认为,这种“守传统、善改良”的创作方向是积极的。

    李伟骢主演的《困谷》中,他只是手执一条马鞭、一支枪,唱做念打中表演各种身段和南派功架,一气呵成,每次的功架转换亮相均获得观众的喝彩,下四府睇大戏的场面又回来了。


    广州粤剧院李伟骢饰演《困谷》剧照

    动中带静、静中取巧也是南派粤剧的特色之一。例如,香港灵宵粤剧团谢晓莹主演的《虎踞缘之兰英搜府》,传统的锣鼓、身段、定位及枱上的技巧,呈现用歌舞讲故事的戏曲之美,令人大开眼界。

    笔者注意到,当晚的汇演中大部分演员来自粤西地区,他们曾先后就读于小孔雀粤剧培训班和湛江艺术学校,自小受到粤剧南派艺术的薰陶。

    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粤西地区厚植南派粤剧原生态沃土的必然结果。

    据悉,此次展演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与湛江市艺术研究室联合开展“南派武打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艺术的有序传承是此次展演的亮点之一。以《史可法沉江》为例,据笔者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西地区有四大小武——杨镜波、水叔、冯天佑、黄泡养。该剧编剧李悦强与他们均有交集,而资深导演杨树光正是杨镜波之子。南派小武的表演风格激情洋溢,比较粗犷。正如原省剧协主席李门曾经说过的——“南派小武的表演激情可以踏断台板!”杨树光导演自小沉浸在南派表演的氛围,传承了表演风格。他导演的《碰碑》《钟馗》《史可法沉江》,演员们的表演都激情饱满、情感丰富,充分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刚烈形象,与观众产生同喜同乐、同悲同愤的共鸣。剧组团队在学习消化昆曲、扬剧《史可法沉江》的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该剧的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均进行提升。过去粤剧有行当之分,多是小生管唱、小武管打。梁恒风经受了传统南派武打技艺的磨炼,通过文戏武唱的融合,把属“文武老生”行当的史可法演得铮铮铁骨,爱国豪情充分展现。本土艺术家的创作团队把粤剧传统表演程式和传统音乐锣鼓板腔充分紧密结合,打造了一个文武兼备、感情充沛、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呈现了一出唱做念打俱全的本色粤剧,可喜可贺。

    纵观几百年的粤剧艺术发展历程,从初期的五音杂陈,到粤剧的白话化,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进行粤剧改良等经历,其间有无数粤剧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尝试。粤剧艺术是什么?粤剧艺术在“否定之否定”中守正改良,改进为海纳百川的的非遗艺术。粤剧应当坚守 “守传统、善改良”的发展路线,坚守粤剧人的本土文化自信,努力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剧目创作,多出人才、多出好戏、多出精品,让南国红豆在戏曲百花园中持久芬芳。

    (本文图片由方丹心提供。)

  • 上一篇  《知否岭南》 粤韵时装秀创作谈
  • 没有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