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粤剧的唱功

    发布时间:2014-01-1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对于粤剧唱工,很多人希望我谈谈,借这个机会希望与同行共同商榷,所以作为“抛砖引玉”,我愿把我的粗浅见解讲出来。

    苦学和苦练
     
         我觉得唱工和其他的工夫一样,应该苦学和苦练。 
         常听人说,我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这只能说具备了唱好的一个条件,或者说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是的,应该说我的音质还算不坏,但这也是和长久的学习和练习分不开的。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和现在许多初学戏的人一样,学发音和唱腔遇到很大的困难。起初嗓门总拉不开,不懂存气,唱起来就好像小鸡的声音一般,没能像公鸡的声音那么洪亮和厚实。那时遇着好心肠的艺人会对你说一声:这样唱不行的!但应该怎样唱?没有说。相信和我这一辈学戏的都会尝过这种焦急,不知怎办才好。像今天我们国家有这样好的培养歌剧演员和歌唱家的条件,真是使人感到幸福极了。 
          初时由于没有老师教唱工,仅凭自己的摸索,因此,在演出中常常力不从心,观众反应平平,但在唱得较好的时候,观众又会发出赞叹的声音,我是经常在这种情况下改进我的唱法的,但对观众的反应也应有正确的分析。这样,观众就直接成为我的老师了。不过这个老师是非常严厉的,一个初学演戏的人,在他面前,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懊恼、痛苦和挫折,才能进步。自然从他们那里也常得到一些说不出的喜悦和鼓舞。

    多方面学习
     
          向谁学习和学什么?我是赞成多方面学的。我是搞粤剧的,当然首先要把乐曲学好,向粤剧界的老艺人(包括他们的唱片)学,向曲艺界的老艺人(我特别喜爱月儿的唱法)学,还须向全国各种戏曲、曲艺界、歌唱家们学。每一种歌唱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每一个歌唱家,都有其娓娓动人之处,我们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养料。很久以前看过《老残游记》,有段讲王小玉说书的,这给我很深的印象。那王小玉唱得梨花大鼓是那么动听,她的好处好到“说不出”,好到人家“学不到”,其中的原因,据说她把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以及南方的昆腔小曲等调子,都拿来放进大鼓书里面,尽吸他人的精华,所以达到如此境界。可见在唱工上,多方面的学习,对我们是有极大好处的。可惜这个工作,在这几年我才有机会注意到。

    怎样才能唱得好
     
          怎样才能唱得好呢?对此我也只能说点个人的体会。
          “字正腔圆”我想应该是唱得好的标准之一。但是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却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所谓“字正”,我以为不是指把一个字像打石子一般打出来,而是用曲的声音把字烘托着,使之能清晰圆润地发出来,但又不能着重声音一面而把字忘记了;“腔圆”,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过渡、转换没有棱角,不露痕迹,使人听起来如贯珠般一直接连下去。古人说:善歌者要“字中有声,声中无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要做到这样,当然绝非易事,非要长期的揣摩锻炼不可。我的演唱工夫,还没有完全达到“字正腔圆”,我觉得应该在这方面不断下功夫,艺术是无止境的。 
          其次,要把戏唱好,必须善于掌握词曲内容的思想感情。一个人不管他的音色多美,中气多长,声调多高,吐气运腔有多么好的技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内容,也是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应该有不同的曲调或不同处理的唱法。 
          在掌握人物和唱词的思想感情方面,我是比较注意的。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一)《昭君出塞》 ,其中有一句“此去别天涯,他朝倩谁收我白骨?怕难效苏武还乡”。这句如果用原来的“乙反中板”来唱,我觉得是不能表达王昭君当时的感情的,因为在唱到“此去别天涯”这句,正是激情迸发、悲痛欲绝的时候,必须用较高亢的声音,其后想到恐怕自己不能像苏武还能回来,才转而感伤、绝望、低沉,为了适应人物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另一种唱法,按新的唱法:
     

     
     
          (二)《焚香记﹒大神》一节,有一句“二簧”拉腔,与一般的唱法也有些不同,按新的唱法(见下页),我的理解是:焦桂英向城隍哭诉自己遭遇的时候,觉得王魁薄幸偏荣耀,桂英情重却身堕在奈何桥,因此在拉腔上市初则怨、继则愤,终是无可奈何的慢慢停了下来,以后才回忆起与王魁初遇的情况,她用一段小曲唱出她当时的心情,我现在这样处理,既去了因拉腔而拉腔的毛病,又可使在拉腔时有一段思想过程,这比旧的唱法,无论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音乐节奏上,我觉得都要强些。 
     

     
          当然,掌握词曲内容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复杂、不容易了。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已不容易,再要把它融会到唱腔中去则更不容易了。但是,这一“关”我们一定要过的。如果真正能克服这一难关,我们的唱才不是为唱而唱,而是为艺术地传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而唱。那时,自己也会感觉到发出来的声音,好像在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它会作为某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流露脱口而出,而不是自己以某一种特定的声音附加到某一人物身上去,这样的声音自然而然地会随着剧情的节奏而展延、而变化,而使人对剧中人感到异常亲切。总之,思想感情激发了歌喉,反过来歌喉又把人物的思想感情用歌声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继承传统 大胆创造 
     
          再次,关于唱腔方面,我觉得要大胆的创造。即是说,在唱得时候,有时要敢于冲破原来的格调,不为旧的曲牌、旋律、节奏等所限。事实上,既然唱法应与具体人物的思想感情吻合,而新的人物的不断塑造和出现,也就不能不促进新的曲调或新的唱法的产生。当然,创造不能乱来。但求新奇、卖噱头、弄花腔,都不能算是准确的。创造出来的东西,一方面要合乎表达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合乎音乐的规律,使人听起来和谐悦耳,产生快感美感。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我们对大胆的创造、大胆的打破成规的要求。演唱者的创造,和音乐上的密切配合是不可分的。音乐设计者同样需要按照中心人物的思想感情、剧情的变化而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是唱腔音乐的设计者应有的责任。没有一个演员可以不懂原来的唱腔而能唱出各种成功的粤剧的新腔来的。只有深入学习原有的传统曲调,才能把它运用自如而不为它所限地创出新的传统。当然,要深入掌握原有的基本唱法,这里也是要下苦功的。所以问题还在于苦学和苦练。 
    1959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