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243)银两、家法、纨扇、折扇、鹅毛扇、手巾仔
发布时间:2020-07-0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银两
道具。用硬纸皮或软木,仿照古代元宝形状制成,其大小可视戏的需要而定。再涂上金色(金元宝)或银色(银锭),在戏中代表古代的银两。
家法
道具。长约90厘米,由数条藤条捆扎而成。是戏中家用的惩罚性用具。一般是戏中父母责罚儿女,或是主人责打奴婢所用。如粤剧《二堂放子》的王桂英,手执家法,责打沉香、秋儿。因为它由几根幼藤制成,故戏班习惯直称为“藤条”。
纨扇
道具。京剧称“团扇”。纨扇由扇面和扇把两部分构成。扇面周边的扇框和扇把为木质,上涂黑色;扇把把端配垂穗。扇面多为圆形(也有长方形或椭圆形的),纱质,上绘花鸟虫鱼或仕女、山水等图案。纨扇在戏中多为官宦小姐、富家干金所用。纨扇除了有形式美的装饰功能外,演员还可以利用扇穗表演身段动作。粤剧《搜书院》的小姐,《醉打金枝》的公主,都是持纨扇上场表演的。
折扇
道具。折扇包括有扇面和扇骨两部分。扇面多为纸质,也有绢质和绸质,上面有书法或山水、花卉图案。扇骨用竹青制成,也有用木质或象牙等质料制作。折扇有白色、红色、金色、黑色等多种颜色。戏曲舞台专门有扇子功一项技巧,就是用折扇来表演各种抛扇、转扇等技巧。不同的戏剧人物,按规矩拿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折扇。如粤剧《搜书院》的张逸民,是一介书生,手执白折扇。《红梅记》的判官,就手拿面为红色,另一面为绿色的大折扇。戏中大花面、二花面行当,多拿黑色折扇,以示其性格粗犷。而戏中皇帝、皇族等角手执金扇,则着意显示其雍容华贵。女角在戏中较少拿折扇,在《贵妃醉酒》中杨玉环手执金扇起舞。女折扇一般较男扇为小,于扇底部加垂穗装饰。
鹅毛扇
道具。选择7~9条长30-50厘米不等的鹅毛并列穿系;下连长约15厘米的小木柄,制成鹅毛扇。专门给戏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之类的人物使用。以轻摇鹅毛扇的休闲姿态,显示他们从容镇定、成竹在胸的风度。传统粤剧中,诸葛亮、刘伯温、吴用之类人物,鹅毛扇是他们表演的必要道具。
手巾仔
道具。即手帕。广州话俗称小手帕为“手巾仔”。用丝质或绸质制成方形手帕,其尺寸大小根据演员表演需要而定。过去传统粤剧旦角所穿的戏服都是短衣窄袖,所以,旦角例必配带手巾仔上场,台步一摇三摆,利用手巾仔左右飘拂,以增其婀娜身姿,并且可以运用手巾仔作为表演身段和眉目传情的道具。20世纪30年代粤剧旦角改穿从京剧引入的宽袖、袖口配水袖的戏服,以水袖逐步代替了手巾仔的舞台表演功能。只有小旦行当在如《拾玉镯》中扮演孙玉姣等角色时才会用手巾仔表演。后来,从东北“二人转”中引入主要用作技巧表演的手帕,但仅限于个别演员在特定的戏中作为技巧表演而使用。
道具。用硬纸皮或软木,仿照古代元宝形状制成,其大小可视戏的需要而定。再涂上金色(金元宝)或银色(银锭),在戏中代表古代的银两。
家法
道具。长约90厘米,由数条藤条捆扎而成。是戏中家用的惩罚性用具。一般是戏中父母责罚儿女,或是主人责打奴婢所用。如粤剧《二堂放子》的王桂英,手执家法,责打沉香、秋儿。因为它由几根幼藤制成,故戏班习惯直称为“藤条”。
纨扇
道具。京剧称“团扇”。纨扇由扇面和扇把两部分构成。扇面周边的扇框和扇把为木质,上涂黑色;扇把把端配垂穗。扇面多为圆形(也有长方形或椭圆形的),纱质,上绘花鸟虫鱼或仕女、山水等图案。纨扇在戏中多为官宦小姐、富家干金所用。纨扇除了有形式美的装饰功能外,演员还可以利用扇穗表演身段动作。粤剧《搜书院》的小姐,《醉打金枝》的公主,都是持纨扇上场表演的。
折扇
道具。折扇包括有扇面和扇骨两部分。扇面多为纸质,也有绢质和绸质,上面有书法或山水、花卉图案。扇骨用竹青制成,也有用木质或象牙等质料制作。折扇有白色、红色、金色、黑色等多种颜色。戏曲舞台专门有扇子功一项技巧,就是用折扇来表演各种抛扇、转扇等技巧。不同的戏剧人物,按规矩拿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折扇。如粤剧《搜书院》的张逸民,是一介书生,手执白折扇。《红梅记》的判官,就手拿面为红色,另一面为绿色的大折扇。戏中大花面、二花面行当,多拿黑色折扇,以示其性格粗犷。而戏中皇帝、皇族等角手执金扇,则着意显示其雍容华贵。女角在戏中较少拿折扇,在《贵妃醉酒》中杨玉环手执金扇起舞。女折扇一般较男扇为小,于扇底部加垂穗装饰。
鹅毛扇
道具。选择7~9条长30-50厘米不等的鹅毛并列穿系;下连长约15厘米的小木柄,制成鹅毛扇。专门给戏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之类的人物使用。以轻摇鹅毛扇的休闲姿态,显示他们从容镇定、成竹在胸的风度。传统粤剧中,诸葛亮、刘伯温、吴用之类人物,鹅毛扇是他们表演的必要道具。
手巾仔
道具。即手帕。广州话俗称小手帕为“手巾仔”。用丝质或绸质制成方形手帕,其尺寸大小根据演员表演需要而定。过去传统粤剧旦角所穿的戏服都是短衣窄袖,所以,旦角例必配带手巾仔上场,台步一摇三摆,利用手巾仔左右飘拂,以增其婀娜身姿,并且可以运用手巾仔作为表演身段和眉目传情的道具。20世纪30年代粤剧旦角改穿从京剧引入的宽袖、袖口配水袖的戏服,以水袖逐步代替了手巾仔的舞台表演功能。只有小旦行当在如《拾玉镯》中扮演孙玉姣等角色时才会用手巾仔表演。后来,从东北“二人转”中引入主要用作技巧表演的手帕,但仅限于个别演员在特定的戏中作为技巧表演而使用。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