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广州两会|市人大代表蒙菁:鼓励将粤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25-02-21 作者:本站 来源:粤剧网 点击:

    市人大代表蒙菁:

    鼓励将粤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广州是粤剧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与传承中心,底蕴深厚、设施完善、人才辈出,是推动粤剧艺术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绚丽光彩的主阵地和中坚力量。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为全方位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广州市人大代表、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蒙菁建议,加强粤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整体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粤剧”这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粤剧是广州最具代表性、最有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粤剧是广州带给世界最好的文化艺术之一,也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纽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广州粤剧院新址投入使用;红线女艺术工程全部完成,大型人文纪录片《一代天娇—红线女》收获国家、省、市各级专业大奖,出版艺术研究成果近600万字,《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上下册)荣获第三十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人民艺术家红线女评传》2019年入选“书香羊城十大好书”;大批粤剧新编剧目与经典剧目复排精彩纷呈……

    可以说,粤剧是广州最具代表性、最有辨识度的文化名片。面对粤剧发展的欣欣向荣,蒙菁表示,近年来广州市科学规划粤剧事业发展,通过打造精品创作、人才培育、经典传承等八大工程,统筹发力,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粤剧迎来了大好春天,也面临不少挑战。”

    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类别为表演艺术类。蒙菁认为,目前粤剧的传承保护侧重于表演艺术,剧装戏具等粤剧艺术的其他组成项目的传承保护还缺乏整体保护、发展规划。

    建议加强粤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整体保护利用

    “粤剧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在粤剧传承发展中,剧装戏具占有重要地位。“粤剧剧装戏具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岭南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对此,蒙菁建议全面摸清家底,对粤剧剧装戏具各类项目进行挖掘与整理,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全面、准确反映粤剧剧装戏具各项目的独特性与价值。

    据蒙菁一行调研,北京市西城区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天津市河东区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剧靴子制作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都已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绍兴、湖北潜江等地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也都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立体传承保护与整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粤剧的传承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蒙菁认为应该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粤剧剧装戏具各类项目制作技艺纳入非遗申报范围,集体包装,全力冲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粤剧全方位传承保护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她建议保护利用并重,通过设立传承人制度、举办培训班、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多方面粤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将粤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如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等,让其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合,提高影响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